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生活·感悟 > 正文

【每日一字】观:一心观万心 一物观万物

2018-03-26 14:12 生活·感悟 ⁄ 共 1660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国家宝藏》中展示过一件宝物——妇好鸮尊。鸮,其实就是猫头鹰,在古籍中称鸱鸮、鸮或枭,它昼伏夜出,以老鼠和麻雀为“主食”。猫头鹰的形象十分有趣,它的身体一般是淡褐色,多黑斑,突出特征是两眼大而圆,位于头部正前方。

这一特征,恰恰被甲骨文中的“观”所吸取。事实上,观字,就取象于猫头鹰,在甲骨文中,观就好像猫头鹰的样子,特别突出两个大眼睛。大概就是因为猫头鹰有着一双大大的眼睛,古人便用其来表示观察、观看之义。在甲骨卜辞中,常常以萑、雚为观,后来为了凸显其意义,加上了“见”,成为了我们所见的“觀”。从泛指意义来说,观和见并没有什么区别,两者意义相近,但如果做细分,见则更短,是一种短暂的看,而观则带有一定时间的目光停留,见是一种无意识的看,而观则是带有目的性的、仔细的看。《谷梁传》中说“常事曰视,非常曰观”,也是一样的道理。

既然观是有目的性的、仔细的看,就必然会成为我们认识世界、感受世界的一种重要方法。佛教里很重视“观”,如观照,指静观世界以智慧而照见事理;如二观,为事观和理观,事观是观察一切因缘所生之事相,理观是观察一切事物之理性,等等。这种观,其实都强调观察世界、观察事物来得到智慧,在观中了悟。

人一生下来,懵懵懂懂,看不清,想不明白,只有跟着本能和引导去做事,可是长大了,经历的事情多了,观看到的东西多了,就有了积累,有了认识,有了智慧。我们常说阅历,什么是阅历,就是要有所阅有所历,阅不仅是看书,还要看世间万物,看世事演变,看人间百态,这种看不是一扫而过,是要观察的、思考的,看过千山万水,经历风风雨雨,人在摸爬滚打之中成长起来,也就有了观的能力和观的智慧。

春秋时期,吴国的季札曾观乐于鲁,在观赏到蔚为大观的周乐之后极力赞叹,因为他感受到了礼乐之教的内涵意义。《周易》六十四卦中有观卦,其卦辞言:“盥而不荐,有孚颙若。”盥是古代祭祀宗庙是用香酒浇灌地面以降神之礼,意思是说观看了祭祀时敬酒之礼后,就不用观看后面的细节了,因为心中已然充满了诚敬肃穆,萌生了信敬之情。这句话与季札观乐故事的内涵其实是一样的。观赏富含礼乐之美的事物可以感化人的内心,观赏大自然的变化可以安排人事的活动,观之于人,是从眼到心,从所见到所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认识到实践。

《周易·系辞下传》言:“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虽然说的是取象的方式,但所内涵的恰恰是人类对于世界的观察和认识。通过观察自然,人类找寻到了自己前进的方向,通过观察日月星辰,人类摸索到了生活的规律。可以说,人类的基本生产生活来源于对天地万物的观照。并由此养成了一种时空合一的观照法,不限于某个个体,不限于某一时段,既观大者如天地,又观小者如鱼虫,既观远者,又观近者,带着与时间相呼应的流动,带着与宇宙相应和的阔达。宗白华先生说:“俯仰往还,远近取与,这是中国哲人的观照法,也是诗人的观照法。”哲人也好,诗人也好,画家也好,中国古人通过这种观照,抵达了心灵的安顿之所,也找到了最真的自我。

观的意义本身就有仔细与审视在。当我们去看古代的这些“观”,总是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慎重与敬意。道教有道观,为什么称之为道观?因为有观才可见道,能观才能感悟天地大道。孔子称诗“可以观”,为什么是观?因为诗歌可以反映社会的现实生活,观诗不是简单的读一读背一背,而在于通过诗歌观社会风俗之盛衰、道德之情感,观人们的心理状态、远大志向,观天地万物与人间万象,从而看到更深远的地方。

宋代邵雍的《渔樵问对》里,渔者说人能以一心观万心,以一身观万身,以一物观万物,以一世观万世。这是人的伟大之处,也是人能为万物之灵的原因之一。不过反过来可以看到,观天下首先要观自己,观宗庙还要观民生,观人观事观细节,才能见人见事见细节。通过观(仔细地观察),人们看到天地万象,也明白天下之理,从所观之处获得认识,有所学、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借鉴、有所发展,获得全面的认识,也得到更多的成长。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