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生活·感悟 > 正文

【每日一字】箫:一箫一剑走天涯

2018-04-24 19:08 生活·感悟 ⁄ 共 1816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小说《射雕英雄传》中,曾描写东邪、西毒、南帝、北丐等几大高手华山论剑。这几人中,西毒欧阳锋太毒、北丐洪七公偏俗、南帝一灯入了佛门,唯有黄药师,琴棋书画、奇门遁甲无一不精,又隐居桃花岛避世,在一群武者中十分出挑,令人印象深刻。他出场时,手持一管玉箫,未见其人、先闻箫声,气质非凡、风度翩翩,正衬得起桃花岛上的那句诗:“桃花影落飞神剑,碧海潮生按玉箫”。

箫,与笛同源,同属于材质以竹制为主的、不加簧片的单管类吹奏乐器,因此,很多人感觉难以分辨笛与箫。笛箫确实容易混淆,直到唐宋以来,才明确称呼竖吹而无膜的为箫或洞箫,横吹而有膜的为笛。于是,一横一竖、有膜无膜,便彻底区分开了笛与箫。由于无笛膜,箫的声音在竹管里荡漾而出时,音色远不如竹笛清脆明亮,而偏于悠远、深邃、柔美、沉郁,就像苏轼《赤壁赋》里所描绘:“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箫与笛,就这样形成了一阴一阳的区别:笛像是属阳的乐器,脆生生激越于阳光下;箫像是属阴的乐器,意绵绵悠扬于月光下。

因此,听箫,正是在月下才最有意境。箫虽音量不大,却十分深邃——这种幽幽沉沉、缠缠绵绵、飘飘荡荡的气韵,正是独属于箫的气质。它以一种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的深沉力量,触动人的灵魂。如清代黄景仁《绮怀》所写:“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以箫吹奏的乐曲,大多不是直来直去的表达,而像是婉转低回的、悠远轻柔的诉说,在耳边幽幽长叹,如清风徐徐拂过,轻轻带走了人的心。

箫的这种阴柔化,与女性的形象相得益彰。自古女子奏箫,本身就是极美的一幅画,诗词中常见女子与箫为伴,最著名的要论唐代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扬州晚秋,明月桥头,玉人吟箫,山水清秋,多么典型的一幅江南诗情画卷。比秋景更美的是山水,比山水更美的是月色,比月色更美的是佳人,比佳人更美的是洞箫。这箫声从唐代一直吹奏到今朝,每当人们提起扬州,就会想起这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玉人清箫夜。金庸先生在小说中曾塑造过多位奇女子,有聪明伶俐而敢爱敢恨者,如赵敏,也有淡然初尘若空谷幽兰者,如程英。《神雕侠侣》中,青衫翠袖的程英,她内心的恬淡、雍容与刚强,都不可多得。但最让人心疼的,当属她一个人在月下吹箫的背影:“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来往反复,乐声在这五句中变化,正如她对杨过的感情,注定只能深深埋藏,唯有在夜深人静时,借洞箫轻轻传出。

龚自珍曾吟“怨去吹箫,狂来说剑,两样销魂味”,箫音色低沉委婉,特别适合寄托一番幽情,因此,在诗词曲赋中,“箫作悲声”几乎是一种固定的趋向。李白的《忆秦娥》有“百代词曲之祖”之称,词的开头即是:“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箫声如呜咽,送别伤逝,追远怀古,哀远道尘烟,思别离情苦。”深夜里,女子被如泣如诉的箫声惊醒,抬头望,一轮孤月正照着秦楼。哀怨的箫声悠悠不绝,女子不禁想起年年柳色青青的霸陵桥,那正是你我分别的伤心之地。这里“箫声如咽”,和苏轼所作“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有异曲同工之妙——箫声正如人声,动情于中,深情于外,似乎这样的乐声不是演绎出来的,而是诉说出来的、叹息出来的,甚至,是哽咽出来的。

于是,这样似人语的箫,常被用于送别之时。被送别者,会在远行路上感觉那箫声久久回旋于耳边,萦绕不绝,这就是箫声轻柔低沉、轻飘婉转的功力。所以徐志摩会在《再别康桥》里提到:“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离别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箫的送别,私语低诉却静水流深,为离别递上一杯荡着音符的酒,饮下它,声飘满路。

箫之音律虽直抵人心,但却并不霸道,箫与笛、与琴、与笙等乐器的协奏,往往能更加相得益彰。《笑傲江湖》中,曲洋与刘正风知己之间、令狐冲与任盈盈情侣之间琴箫合奏、天地作合的逍遥场景,曾让无数人心向往之。与箫最相合的乐器是古琴:琴箫和鸣时,琴声清丽,箫声悠扬;琴声如珠玉,箫声如引线;琴如谦谦君子,箫如婉转佳人。而与琴的和谐,也让人看到了箫与琴一样的君子格调——不追求花哨的技巧,而追求广阔的意境。这种君子格调,赋予它绕梁三日而不绝于耳的底蕴,远离喧闹、俗气,这正是箫与品箫之人的气度和品格。

来源:微信公众号“zyjwjcbwz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