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生活·感悟 > 正文

【每日一字】秉: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2018-05-04 19:20 生活·感悟 ⁄ 共 1500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苏轼有一首小诗写海棠,其中一句是这样:“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因为担心在这深夜时分花儿也会睡去,因此点燃高高的蜡烛,不肯错过欣赏这海棠盛开的大好时光。宋人马麟取其意象,画了一幅《秉烛夜游图》。

马麟 秉烛夜游图

从甲骨文到小篆,秉的字形没有太大变化,一直是从又持禾,也就是以手持禾的样子,所以从字形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秉字原本就应该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禾束,也就是《说文解字》说的“秉,禾束也。”一是秉持,即《尔雅》所说的“执也”。相对来说,秉持之义更为常用。

其实说秉,很容易就联想起《古诗十九首》中的那一句“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秉烛,是持烛以照明。在古代,霓虹闪烁、灯亮如昼的情况自然是少有的,人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受制于光亮,黑夜显得尤为漫长,有时候人们不得不燃烛,就如同今人点灯,以用于必要的生活、工作、学习。

但古人说秉烛游,好像又不是这么简单的意思。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白昼那么短,黑夜那么长,为什么不秉烛夜游呢?为什么不将黑夜也用来欢乐呢?由此似乎打开了中国文人们秉烛而游的大门,白居易说“留春不住登城望,惜夜相将秉烛游。”春天留不住,好景难再留,每时每秒都应当珍惜。李白说“三万六千日,夜夜当秉烛。”岁时易尽,人生得意须尽欢。孟浩然说“良会难再逢,日入须秉烛。”游玩兴未尽,他日难再逢,此时此刻,不如秉烛游。

在这里,秉烛夜游好像就等同于及时行乐,但事实上并不仅限于此。时光的长短固然不会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白天黑夜的交替固然不会因个人的喜好而暂缓,但人生短促,时光宝贵,秉烛其实就是人们在有限生命里延续时间抓住时光的一种方式。晋平公曾问师旷,自己七十岁了,想学习,但会不会太晚了。师旷反问为何不炳烛(即秉烛)呢。“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既然想学习,就不要因为年老而退缩,秉烛夜行总归是比摸黑前行更好。

时光的长短总是与人生的理想追求相联系,如果梦想能够实现,理想近在眼前,那么那些流逝的时光就好像没有被辜负,是充盈的,可如果壮志未酬,面对不断流逝的时光,人们就不免感到焦躁,想要让时间停一下再停留一会儿,不要让岁月蹉跎。理想的追求和现实的无奈,常常使人生发出难以排遣的慨叹,就如同曹操曾感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他这种感慨,来自自己年事渐高而大业未成所带来的紧迫感、焦灼感。辛弃疾说“闲处直须行乐,良夜更教秉烛,高会惜分阴。”他的行乐好像是敷衍,带着一种我也可以及时行乐我也可以醉中寻欢的敷衍,但他却比谁都知道光阴的可贵,自己的抱负没能实现,白发如许短,黄菊倩谁簪。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人生短暂,光阴易逝,进取的人们还是要充分使用这有限的时间,哪怕是人到暮年,哪怕是昼短夜长,也不应该停下前进的脚步。所以秉烛夜游,无疑充满着一种时间的紧迫感,告诉人们更应该力争及时有所作为。人们用秉烛的方式,延续光明,延续光阴,在短暂的人生里获得更多的可能,去实现理想,去无憾人生。李白在《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说:“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李白与从弟们爱这阳春美景,白天欣赏,晚上也想要继续,但这里秉烛夜游,强调的并非短暂的欢愉。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时光无情人生有限,人啊,还是要增加生命的密度,好好珍惜时光。

人生虽然短暂,但终究不是一场梦一出戏,仍然可以创造出无限的天地。秉烛,是在黑夜的漫长等待里试图抓住时光,是在有限的人生里努力追求梦想。时光匆匆不可把握,生命的长度难以人为延长,至少我们还有手中的烛火,在有限的时间里,延续更多的光亮。

来源:微信公众号“zyjwjcbwz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