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学汉字时,我们常常会分不清“即”和“既”这两个字,它们的音、形、义都非常相近,使用时难免混淆。不过,如果我们弄清楚这两个字的造字原理,就会很清楚它们的区别所在。
即和既,在古代都是与饮食文化密切相关的字。甲骨文的即是一个会意字,左边的部件是一个盛满了食物的食金,右边的部件象一个面向食盒跪坐的側面人形,表示一个人面对着食物,准备吃饭了。即的金文字形承续了甲骨文字形,小篆字形R中左边表示食金的形体发生了变化。《说文解字》中解释即为:“即食也”,即的造字本义为入席就餐。这一义项现在我们几乎鲜有使用,只在古书中能寻得踪迹,例如《易经》“鼎卦”中有句爻辞是这样说的:“鼎有实;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它的意思是:鼎中装满可供济养的食物,容易招来敌对者的嫉妒,但他却不能把自已的食物怎么样,结果是吉样的其中的“不我能即”是文言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而前置,解读语序当为“不能即我”,也就是不能进食我的饭食的意思。
从空间上来说,一个人想要进食,就必须接近食物,因而即引中出接近、靠近的意思。比如《诗经・卫风・氓》中就有:“氓之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是说那个农家的小伙子,笑嘻嘻地抱布匹来换我的丝。他可不是为了换丝啊,是来接近我想与我谈婚事。又如成语若即若离,是说彼此之间的关系好像很接近,又好像不近,用来形容既不接近,也不琉远;可望而不可即,是指能望见,但达不到或者不能接近,常用以比喻目前还不能实现的事物。由接近、靠近的意思可以进一步引中出走上、走向的意思,例如《左传・隐公元年》所載:“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即位就是走上君主之位从时间上来说,即由准备吃饭又可以引中出“当即、立刻”的意思,比如陶渊明《桃花源记》所云:“太守即達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这是说太守立即派人随同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结果述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向桃花源的路了。李绿园《域路灯》中有:“古人云,君子之交,定而后求;小人之交,一拍即合。”这里“一拍即合”意谓一打拍子就合于乐曲的节奏,比喻因情意相投或有利害关系,一下子就能合到一起。词义再进一步虚化,即还可以引中出“就是、正是”的表判断的副词义,如“非此即彼”,以及“假如、即使”的表假设的连词义,比如贾谊《论积贮疏》中:“即不幸有方ニ三千里之早,国胡以相恤。”意思是:假如不幸有纵横ニ三千里地方的大早灾,国家用什么去救济灾区呢?
找们知道英语中有将来时、完成时的说法,汉语中其实也有可以表示将来和完成时态的字,不仅有,且在甲骨文时代就已经产生了,即和既就是一例。即的甲骨文字形表义是面对食物,准备吃饭,表示的是还没发生,但是很快或者马上就要发生了,这就好比英语中的将来时。与之相对,既的甲骨文字形)左边也是一个食金,右边同样是一个跪坐的人,但头是向背后扭转的,表示已经吃饱了,准备离开,所以它的本义是“吃完饭”。因此,即字组成的词语,其义项无论是“走近、靠近”也好,“当即、立刻”也罢,要做的事情实际上都还没有发生;既字组成的词语,大多是表示事情已经完成,如“既往不咎”,“既来之、则安之”等等。
当我们今天使用“即”这个字的时候,已经很难再想到它的造字本义是表示准备进食了,但当我们面对它的古文字字形的时候,还是可以一环一环地追寻它的构字理据和字义演变:准备吃饭一一接近、靠近一一走向、走上…这是其字义从空间生发的一条发晨线索;准备吃饭一一当即、立刻一一就是、正是一一假如、即使…这是其字义从时间生发的另一条发展线索。两条线若即若离,不断发展,行生出“即”字在今天的种种用法,实在让人感到汉字之妙。
来源:微信公众号“zyjwjcbwz”
说得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