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动干戈、化干戈为玉帛中,于与戈是古代的两种武器。它们分别是有什么功能,为什么千和戈总是被连在一起使用呢?
戈是一种传统的兵器,历史很悠久,商代以前就已经出现了。它是一种什么样的式器呢?我们来看看它的甲骨文:。这是个独体象形字,就像是竖立着的一种长柄兵器,上端是戈头,中间是戈柄,下端像倒“山”字形的部分,是便于戈在不用时可以插在地下。《说文解字》中说:“戈,平头戟也。"”《荀子・议兵》记有:“古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矣。”戈的本义是指古代用来横击钓杀的长柄兵器,是青铜器时代的主要兵器,流行于商周至秦汉。成语“枕戈待므”,旦是指早晨,就是说枕着兵器睡觉到天亮,形客时刻做好迎战准备。
那为什么千和戈总是连在一起呢?上古时代的“千”与“戈”是两种用途不同的兵器,“戈”主以攻杀,“千”主以防御。在战争交斗时,常常是一手执戈,一手持干,类似后来的矛与盾。防卫性的“千”跟进攻性的“戈”并称为“千戈”,体现了战争中的攻守兼顾。由于干、戈是出现早、使用广的武器,因此用作古代兵器的总称,比如“执干戈以卫社稷”,这里的“千戈”就是指的不是某位士兵手中的干与戈,而是武库中的兵器。成语“大动千戈”中的“动”,不是挥动或舞动的意思,而是动用或使用的意思,是指将武库中的兵器大量地拿出来,充实于军队而准备打仗
随着兵器和战术的发展,汉代以后,戈就被遜漸淘汰了,后来只用作仪仗兵器。虽然作为武器淘汰得早,但戈早已成为了中国古代各类武器的代表,对后来兵器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点从汉字中就能看出:有很多跟战争、兵器相关的字,都有戈字旁,如战、伐、戎、戒、戡、、戕、戟等等
从兵器的本义,戈后来也被用来泛指战争。比如杜甫在《秦州)一诗中有名向,“风林戈未息,鱼海路常难”,这里的戈就指战争。“戈”作为一种武器,往往给人以气势磅礴之感,比如“横戈跃马”意谓横持戈矛,策马腾跃,形容将士成风凛凛,准备冲杀作战的英勇姿态;“金戈铁马”字面意思是戈闪耀着金光,马配备了铁甲,形容战士持枪馳马的雄姿。辛弃疾在《永逼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下“想当年,全戈鉄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词句,这首词也被称为是豪放派词的代表作。
历史一路走来,戈从商周两代作为一种青铜兵器显赫一时,到后来新式钢铁式器“矛”的出现代替了“戈”,再到后来“枪与地”又代替了“大刀长矛”……科技的发展让武器越来越先进,可是在今天的世界,无论是利用核武器、精确制导武器和信息化武器等导致的战火纷飞,还是贸易战、金融战、技术专利战等看不见硝烟的战争,任何的“大动干戈”,所带来的后果都不会是一人一城的生死存亡一一在这个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任何战争都是一场零和游戏,其中绝不会存在哪一方的胜利。所以今天我们说到戈,就不得不提到与“戈”有关的一个典故,那就是《左传》中记載的“止戈为武”:在一次楚国跟晋国的战争中,晋军大败,死伤无数。楚国大夫潘党劝楚庄王把晋军的尸体堆积起来,封上土,筑成一座尸山,以炫耀武力,威慑诸候。而楚庄王却说:你说的不对啊!紧接着,他说:“夫文,止戈为武
武之精神,从不在于击倒他人。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
民族,既要有能拿起兵器的勇气,也要有愿放下兵器的仁心;既要有足够的信心“战而必胜”,也要有始终秉持和平发展道路的正道。这种进退自如的沉稳、张弛有度的底气、自我约東的成熟、和平坚守的风度,是传统文化给我们的一大启示。
来源:微信公众号“zyjwjcbw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