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生活·感悟 > 正文

【每日一字】剑:手持三尺青锋 独自浪迹天涯

2019-06-11 05:58 生活·感悟 ⁄ 共 1845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提起剑,大家会想起仗剑闯天涯的侠士英雄,想到武侠小说中的倚天剑、尚方空剑这些剑都存在吗?剑为什么从各种兵器中脱颗而出,成为勇气、力量的象征,甚至被称为君子之兵”、“百兵之君”呢?我们先从剑字看起。

金文中,剑轴字左学部是一个“全”字,就像是一把带有装的短例,右半部是它的声旁。小篆字形中,例的左半部变成了声旁,“全”字则交成“刀”放在了右半边。带书中,“刀”字改为刀字旁,逐渐形成了現在简体中常见的写法。《说文解字》说“剑,人所带兵也。从刀,金声。”剑,又称“轻吕径路”,“长”,最早是古人随身携带防身的比首式短兵器,和刀ー类,区别只在于刀为单刀、剑为双。春秋末年,开始流行长剑。质地精良的宝剑大多出自南方,主要是吴、越(间越)、楚、巴蜀。

剑,是君子之兵,是中华文化的代表符号之ー。它被称为君子之兵,首先源子剑的形制:直身双刃。在中国人眼里,身为君子,就应秉天下之正气。剑直身,代表为人须刚正不阿;而双刃,则时时刻刻提醒着执剑人,处世需时刻遂慎,否则双刃之剑,就可能伤及自身。历史上剑的代称很多。比如“三尺”,《史记・高帝纪》中有:“吾从布衣提三尺取天下”,辛弃疾《满江红》中有:“倦客新丰,紹裘敝、征尘满目。弹短铁、青蛇三尺,浩歌谁铗。”这里短铗、青蛇、三尺都指剑。剑当然不限于三尺,最长的剑能“倚天”一一倚天剑在历史上也是真实存在的,是一代枭雄曹操的佩剑,与青缸剑齐名并称绝世双剑,传为取宋玉的《大言减》中的名句“长剑耿耿倚天外”命名。李白对此剑傾幕已久,还曾写过“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鯨”的句子。还有“吴钩”也是剑,如李贺“男儿何不带吴約,收取关山五十州”;“青萍”也是剑,如李白《与韩判州书》:“庶青萍结绿,长价于、卞之门”。文章开头我们还提到了尚方宝剑,尚方剑不是一柄具体的剑,它是指由“尚方”監制、保存的剑,尚方是古代制造帝王所用器物的官暑,因此是御用剑。持有尚方宝剑的大臣,具有代表皇权的权力。

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在中华传统文化的语境里,修身从一开始就是从文、武两方面入手。在中国历史上,击剑活动从周秦一直延续到了隋唐,经常书剑相提并论,体现了一种崇文尚武的人文精神。在传世的“先师孔子行教像”中,孔子就佩带着一把长剑。剑既可以作为治学修身的上佳选择,又是未雨缪,应对外来变化的必备手段。我国古代历史中有的兵器林林总总,可以与道相连的只有剑,称为剑道。剑道,就是通过剑的练习,达到健康身心,增益智慧,陶治情操,变化气质,完善人格的目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从苦寒来”,正是以剑品来比喻人品。所以剑有“君子”之誉,士必佩剑,无故剑不去身。

说到剑,就不得不提到剑客。古代剑客给人的印象,往往是手持三尺青峰,独自浪迹天涯,心中燃着一团永不熄灭的火,眼里永远透着琢磨不清的光。他是正义的化身,路见不平事挺身面出;他是一种理想生活的映照,人游离在江湖之外,江湖上却有着他的传说;他是无数种精神的集合体,“面对强大的对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这是何等的凛然,何等的决绝,何等的快意,何等的气!正是如此,这一把剑,引得古代无数文人竞折腰。

于是,潇活肆意的李白,年少时“喜击剑,好任侠,轻財重施”,从小就在心底理下了一颗侠客梦;长大后剑术高超,“仗剑而行,辞亲远游”,用一支笔、一把剑、一壶酒走出了自己的诗与远方,成就了自己的江湖豪使梦。“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对于他来说,青锋宝剑不仅有着剑客的供肝义胆、碧血丹心,更有着翻云覆雨、对抗一切的锐利,在这强大力量之下还翻勝着对黎民百姓的责任感。

于是,铁血将军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在凄冷夜的微弱烛光里,满腹家国情怀只有通过“剑”オ得以慷慨激昂一一剑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伙伴,而人与剑一样,即便是英雄迟、宝剑入匣,那也是铮铮铁骨,昂杨向上与辛弃疾这一柄保家卫国的剑不同,岛心中有着一把历尽艰苦、侠气仍存的剑“十年磨一剑,霜刀未曾试。今日把示君,淮有不平事”,正所谓宝剑从磨砺出,十年的辛苦劳作才冻造出了这一把寒光闪烁的利剑,如今我把它拿出来,这世间推有不平之事,尽管道来剑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人间正道!

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之一,是因佩剑者给予了剑灵魂一剑身上所代表的君子之风、侠义精神与家国情怀,让剑成为人们精神的寄托。今天的我们,虽不需再佩剑以明志,但做人仍需像剑一样,秉持君子之道,坦坦满荡,一往无前。

来源:微信公众号“zyjwjcbwz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