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生活·感悟 > 正文

【每日一字】礼:不学礼 无以立

2017-09-22 22:15 生活·感悟 ⁄ 共 1497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中国素有礼义之邦的声誉,在几千年的社会生活中,礼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维护社会稳定、育养理想人格和道德言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文化就是礼的文化。

礼源出于祭祀,繁体作禮,古作豐。事实上,最初只有豐,甲骨文字形像是两玉盛于豆中,以示献于神主,祈求祐福。后来在豐的基础上,加“示”,分化出了禮字。禮重于祭,本义是敬事神灵以求福,正如《说文解字》所言:“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而今天我们所写的礼字,是袭用了《说文解字》收录的古文禮的写法。

殷商时代,是一个“率民以事神”的时代。这个时代刚刚从原始社会脱离出来,仍遗留着尊神重巫的习俗,有学者称其体现出强烈的“神本文化”特征。因此,殷商时期的人们不仅以卜筮来决定自己的行止,也常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来表示对神灵的敬意。最初的礼,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

到了周代,礼的内涵又有所变化,渐渐从祭祀的仪式扩展到政治和伦理道德领域。周文化是一种尊礼的文化,礼是周人为政的精髓,也是文武周公治天下的“精义大法”。周公制礼作乐,确定了周代的礼乐制度。

周代的礼制,是周代典章制度的汇总,同时也是其政治、经济、社会、家庭各个方面行为规范的准则。既包括形式上为了表示敬重或隆重而举行的仪式、礼节,也包括内容上的尊尊与亲亲,是周代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乃至于观念文化的集中体现。

这种礼,被后世儒家所继承、发展,孔子一生所追求的,就是这种礼乐文化。他毕生致力于恢复周礼,崇尚礼制,并希望借助周礼重新建立井然有序的制度,希望人人以礼调和社会。他对礼做出了诸多论述,比如“不学礼,无以立”,比如“克己复礼”,再比如“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玉帛,是礼所用之物;钟鼓,是乐所用之物。但我们说礼、说乐,并不是就指玉帛这些物品、钟鼓这些乐器。人先有恭敬之心而将之以玉帛,这才有礼;人先有和气之心而发之以钟鼓,这才有乐。所以礼乐本乎心,在于内心的敬、和。如果遗其本而专事其末,徒有其表,玉帛和钟鼓哪里能成为礼乐的代表呢?

在儒家的发展下,礼文化以强劲的姿态进入了中国人的生活,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习惯、道德伦理、行为处事……今天,我们回过头去看中国传统的礼,可以将其分为三个层面。

一是政治伦理层面。这一层面就是周礼所规定的一些礼节仪式、行为准则。有这样一个故事:根据周礼,春秋时期宫廷舞乐的标准是天子八佾、诸侯六佾、卿大夫四佾(八人一行为一佾),鲁国的季氏却用八佾,这就不合礼制了,于是孔子谈及此事时,就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二是社会人伦层面。这一层面涉及的是人际关系,以礼待人、谦恭有礼,是君子所为,也应当是每个人所为。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礼的运用,贵在能和,在社会人群之中调融使和谐。我们常说四海之内皆兄弟,这是有前提的——“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三是个人道德品质层面。儒家极其重视这一层面的礼,认为这是个人修身的必须。“礼者,所以正身也……无礼,何以正身?”修身离不开礼,道德仁义,非礼不成。君子行大道,就要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博文是在学习上,约礼则是在修身上,两者并进方可有用。同时要注意的是,人们遵守礼,就要明白遵守礼的道理。不是简单的表现自己的礼貌或是做出某种礼节动作,而是在从内心里了解懂得这个理由,知道为什么要有这个礼。这就得在个人修身上下功夫。

钱穆先生曾说:“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站到更高来看到中国之心,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礼与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相伴而生,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而对于个人而言,更是如此。不学礼,无以立。

来源:微信公众号“zyjwjcbwz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