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生活·感悟 > 正文

【每日一字】兰: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

2018-02-28 17:57 生活·感悟 ⁄ 共 1274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这首歌几乎人人都能唱上两句。中国人视花有灵有情,重花之兴谢枯荣的精神之美,喜追求观花的韵味之趣,因此在千年的文化积淀中,花总是被赋予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在众芳之中,唯兰以君子为名,从古至今,赏兰、养兰、写兰、绘兰,一直是人们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

兰的小篆字形是上下结构的形声字,上面是“艸”(cǎo),表花草,下面是“阑”,表音。《説文解字》解释其为:“蘭,香艸也。”即兰是一种气味芬芳的香草。历代文人从未停止对于兰的书写,《诗经》有云:“滋兰九畹,树蕙百亩”,古人种下的这九畹兰花,不知薰染了多少个明丽的春天,留下了多少传世诗篇。而兰之所以长久地成为君子爱重的花木,因为它被赋予了拟人化的道德形象。这便是文化的意义——使花不再只是花,而成为一种人格范式、精神象征。文人墨客将人的品格赋予兰,也从兰的形态特征中观照自己。在传统文化精神中,兰被赋予了多种美好意义。

于己,要品行高洁。自古以来,兰缘空谷幽林而生,食清泉净土而长,放香幽境而不扬,显艳群芳而不争。这种静在一方而求自强之生性、折来不肯恋金瓶之秉性、不以无人而不芳之品性,折射出了一种刚直不阿的人格意象,成为孔子心中君子应有的品格。《孔子家语》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孔子在拜见楚昭王的路上,经过陈蔡两国,和弟子一起被困于荒野上,绝粮七日,弟子们困的困、病的病。子路对此感到不解,孔子便说:“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以兰的生长习性来表达自己不因贫富穷达而动摇志向,不因得失荣辱而改变信念。这不禁让人想起孟子那穷不失义、达不离道、身处贫贱而不改操守的大丈夫气概,想起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这种情操,曾激励着古往今来数不清的仁人志士在身处逆境、遭逢坎坷、艰难困苦之中,不失其志、不改其节、不丧其气、不减其辉,始终以容天地之广的胸怀,追求清白的人生。

于人,要真心诚意。《易·系辞上》有一句话:“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两个人同心协力,那形成的合力似有斩断金属之巨效;同心同德的思想意见,那美好的感觉如同使人嗅到幽兰芬芳。《孔子家语》中亦有“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芝即芷,芝兰之室指的是有芷、兰两种香草的房间,用来比喻能感染、改变人的良好环境。这段话说的同样是交友和环境对人有巨大的影响。因此,人们往往用兰来比喻志同道合的友谊,于是便有了义结金兰、兰交、兰客等词语。

“兰生深山中,馥馥吐幽香”,兰最令人倾倒之处是就“幽”。因其生长在深山野谷,才能洗净那种绮丽香泽的姿态,以清婉素淡的香气长葆本性之美。这种不以无人而不芳的“幽”,不只是属于林泉隐士的气质,更是一种文化通性,一种“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风格,一种不求仕途通达、不沽名钓誉,只追求胸中志向的坦荡胸襟。今天,人们常用“空谷幽放,香雅怡情,是为世上贤达”来评价兰。而我们如此不吝赞美兰的质朴与坦荡,或许是因为,我们的心中始终需要着它。

来源:微信公众号“zyjwjcbwz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