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生活·感悟 > 正文

【每日一字】宵:火树银花不夜天

2018-03-02 17:59 生活·感悟 ⁄ 共 1461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在一日三餐之外,晚上饿了,需要有一顿宵夜。宵,其实就是夜,不过宵除了夜的意思外,还有小的意思,宵夜就是夜间小食。喝一碗粥,或者吃一碗面,或者一碗馄饨、一份水饺,几样点心,搭配着夜深人静,还颇有滋味。

从金文字形以来,宵一直都是从宀肖声。宀是屋子的象形,有着屋顶和墙,夜到来,人多在屋子里休息,所以宵就是夜。一个最为常用的宵,就是元宵。农历正月十五为上元节,这天晚上是这一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而元意为第一个,宵意为夜晚,故将其称为元宵。我们常说元宵佳节,无论古人还是今人,对于元宵节总是有着极大的热情,天上皓月高悬,人间万盏灯火,人们出门赏月、逛灯会、耍龙灯、猜灯谜……这个“宵”热闹且欢乐。

现在过元宵虽然也热闹,但比起古人,就未免有些逊色了。对于古人来说,日常的生活,可以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平平淡淡的,但是一到元宵,就一定要是灯火辉煌的、欢乐热闹的,甚至是惊奇的、刺激的。那些日常少见的精巧多彩的花灯、灯楼、灯树,舞龙、舞狮、踩高跷的百戏,令人眼花缭乱的各式小商品……一股脑儿涌出来,人们的热情也就格外高涨,人山人海,人来人往,一起将这个晚上铺设得耀眼明亮,堪称火树银花不夜天。

文人们当然用自己的笔触留下了生动的剪影。自唐代以来,元宵佳节是处处观灯、家家取乐,白居易在《正月十五夜月》中说是“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闻。”曾巩说当时汴京的元宵节是“行歌红粉满城欢”,秦观则说当时的这种热闹“达旦何曾歇”。朱淑真的描述更为有趣,说当时人群熙熙攘攘来来往往,拥挤之中,姑娘们的首饰都掉落了,“坠翠遗珠满帝城”。

这种热闹延续春节的除旧迎新而来,是一年之中难得的狂欢,因此无论男女老少,都积极参与其中,一代一代,兴盛不衰。到了宋代,由于这场欢庆从三夜持续到五夜,已经被称为五夜元宵了。据记载,宋代时,在元宵灯会之前会事先搭建一座高达数丈的灯棚,上面有着燃灯数万盏。光是在脑中想想,也足够让人惊叹了。到了明代,元宵佳节的盛况当然也不减当年,唐伯虎甚至表示“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不喝点美酒不开口大笑,怕是要浪费这良辰美景了吧。

古代的元宵节,比起单纯的情人节,自然是有着更多的内涵意义,但是在中国传统的文学作品中,我们也看到它所充满的诗情画意。比如说宋代的元宵灯会比唐代还热闹,于是文人笔下的风情也就格外浪漫了。欧阳修的那首《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当然是惆怅而缠绵的,今夜月色依旧美好,灯市依旧灿烂如昼,而去年相约见面的人,却不再出现。

相比而言,辛弃疾的那首《青玉案·元夕》就幸运得多了。辛弃疾在词里先描述元宵节观灯的盛况,那是花千树、星如雨、玉壶转、鱼龙舞,灯火辉煌,歌舞腾欢,游人结伴穿行其间,欢声笑语未曾间断。而就在圆月、灯火、歌舞交织的绚烂之中,有一人,立于灯火阑珊处。重墨之中,忽然有一笔清丽,这一秒整个世界安静。诗人是悲是喜,亦或是悲喜交加,我们不知,但感觉到他大约是充满感激的。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古人有这般情感,今人亦然。沧海桑田,事随境迁,世间有得到就有失去,有美好就未必没有遗憾。滚滚红尘,茫茫人海,当我们回眸之时若能寻觅到对方,又该是如何心情?

元宵佳节,月圆人圆。这是新一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无论何人,无论身在何方,内心总是渴望团圆。

来源:微信公众号“zyjwjcbwz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