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个池鱼,并不是一般池塘中养的鱼,而是指城濠里的鱼。这个说法与中国的城防工事有关。在中国,城和池从它们最初出现时,就是互相配合的城防设施。城,本义是指城墙。原始社会的居民们,为了防范野兽和敌人,会在聚落周围挖壕沟,挖出的土堆高了,就成为了原始的城墙。在黄河流域,有着很厚的风成黄土层,可以形成密度较大的夯土,防潮又牢固,于是渐渐人们就学会了用土夯筑城墙。
溯源城字的构造,最开始应该有两个系统,一者从
从成,这一写法在《说文解字》收录的籒文中依然可见;一者从土从成,成亦声,这一写法为主流,隶变之后楷书写作“城”。无论是哪种,在城这个意义上,两者是相通的,都与城墙的建筑方式以及功能有关。
古代汉语中,与城相关的比较常见的字,还有郭。城和郭的区别,其实就是内与外的区别。城,既可以指环绕一个地区用作防御工事的城墙,也可以指包括城墙在内所环绕的地区,而郭则是指为保卫内城而修筑的外围工事,也就是外城。当城和郭对举的时候,一般就是指内城、外城,城郭连用成一个词的时候,一般泛指城。
城,自古以来,往往是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就意味城往往是有着大量的人口居住。《说文解字》对于城就这样解释:“以盛民也”,非常有意思。这一解说虽然不是本义,但却描绘了城市的最主要特征。
唯有人的存在,才有城的必要,这是从城出现的那一刻就已经定下的。一个城市,必然有众多的人生活其间,无论寥落或繁华,都是人赋予的,无论冷清或热闹,都是人带来的。正是因为有了人的参与、有了人的活动、有了人的来往交流和呼之欲出的饱满情感,方才有了城市、有了生气、有了城市的热闹与繁华。哪怕年年岁岁都是不同的人,哪怕日日夜夜都发生着不同的故事,只要有人,就会有城。
说到城和人,很多人都会想到钱锺书先生的《围城》。围城围城,题目是城,围住的是人。杨绛先生曾在《围城》的扉页这样写:“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人生于世,有渴望有追求,有放弃有失去,想要的时候努力去争取,但却在得到的时候感到厌烦和不满足,得到与失去、执着与动摇、追逐与放弃……如此种种人生的矛盾,缠绕着人,在一端的时候总是渴望另一端,就如同城里与城外。围城大概就是人的困境。
我们在远方,看见一座城,在城里,遇见很多人。所有的到来与离开,终究只是历史长河中微小的一朵浪花。然而一个人如果在荒原上独自行走很长时间,还是会期待到达城市,期待看到人群熙熙攘攘,听到人声鼎沸。这是城市特有的吸引力,来自于人。
有人,有城,城里的人,也在创造着与城有关的故事,一点一滴,汇聚成了一座城与众不同的风貌。中国的古城众多,每一座古城,都是历史的印证,都是人文的痕迹:西安带着汉风唐韵,洛阳开满牡丹,扬州声声慢。翻阅古代文人的诗句,恰恰可以窥见这些古城的曾经,从这些曾经里窥见人的身影。杜甫印象中的长安,绘有八个“酒仙”的色彩,他们旷达、豪放,连带着长安也明快起来:“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韦庄笔下的洛阳,让人又向往又迷恋,尽管他的字句里是无限低徊:“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姜夔笔下的扬州,有荒凉,却让人更思念,有着一片看不尽看不透阳春烟景的曾经:“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这样的诗句,总是让人渴望去到这些城,去见一见溪边浣纱的少女,闹市里打马而过的游侠儿,青石铺成的路上扬起尘土,下起雨来氲成一片烟云。在这样的烟云里,我们仿佛认识一座未曾谋面的城。
千百年来来去去的人们遗留给这座城市历史与记忆,文化与文明,而这些,就藏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城市从不主动向人吐露过往,却将过往写在大街小巷,写在窗格上、木门上,写在黄土堆成的墙上。只有真正抵达,才能触摸到城市暗藏的脉动。
行走于世间,遇到许多人,路过很多城,旅途之上,不知道还有什么城在前面等待着。我们翻过高山,趟过河流,来到一座陌生的城,遇见一些陌生的人。所见的不只是城。
来源:微信公众号“zyjwjcbw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