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生活·感悟 > 正文

【每日一字】鼎:一言九鼎 革故鼎新

2019-04-29 16:42 生活·感悟 ⁄ 共 1669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说起甲骨文,我们脑中浮现的第一印象可能就是“晦涩难懂”,似乎只有古文专家才能看懂。但其实甲骨文里面也有很多字长得“萌萌哒”,像是古人画的简笔画。不信,来看这一波“卖萌”的甲骨文。

你能猜出这是什么字吗?是不是有些神似“喵星人”?

如果你认为这个字与“喵”或“猫”字有关,那就犯了“望画生义”的错误。它其实表示的是“鼎”字。宇形上面的部分表示鼎的左右耳及腹,下面是鼎足。《说文解字》中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所谓“和五味”,意即鼎最初是烹煮食物的用器。在商周时期,晶多用于烧煮、盛放肉食。用鼎烹煮时,下烧烈火,水在鼎中剧烈地浄腾,人们把这种情形叫“鼎沸”,后用来比喻形势危急、人心动满、局势纷动扰乱如《三回志・志・旗周传》中有:“既非泰末帰沸之时,实有六国并之势。”现多形容喧闹、混乱、或人多嘈杂,像水在锅中沸腾的样子,如“人声鼎沸”。

就形制上说,鼎以三足国为常见。三角形是稳定结构,有三足支撑,最再大再重也会很稳定。后来鼎的三足就常被用来比喻三方并峙之势,如三国时,魏蜀吴三国力量抗衡,各占一壁江山,这种局面被称为“三国鼎立”,意思是魏蜀吴三国三分天下,像三足抗衡而立于世间一样。由此派生出来的形容这种三方力量抗衡的局势的词汇很丰富比如,可以说三足鼎立、鼎足之势,也可以说鼎足而三、鼎足三分,还可以直接用双音节词来表达,如鼎立、足等。有意思的是,国鼎三足的“足”后来被人借用成为文学写作中的一种修辞模式。这种“足对”的概念类似于近体诗格律中“对仗”,只不过对仗是要求许句两两相对,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而“鼎足对”是要求三句相对。例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有:“枯藤老树昏鸡,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三句即为鼎足对,每一句都是由三个名词三种景物组成;又如,张可久《人月・客垂虹》:“三高祠下天如镜,山色漫空蒙。羹张输,渔舟范,茶灶龟蒙。古人何在,前程那里,心事谁同?黄花庭院,青灯夜雨,白发秋风。”此曲除开头两句是散向外,其余都是三句对,一共组成三组鼎足对,十分工丽。

关于鼎,《左传》中记載了这样一个故事:公元前606年,楚庄王北伐,亲自率军打败陆浑的戎族后,顺便陈兵于周王室的边界雒(同“洛”,即洛水),以炫耀武力,周定王不得不派大夫王孙满前去搞劳楚军。楚庄王见了王孙满,饶有兴趣地问了一些关于周王室“”的大小、轻重的问题。这些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很平淡的问题,内里却包含了楚庄王取代周王、一统天下的勃勃野心。为什么把“问鼎”这件事看得这么重?因为在古代,鼎,是国家政权的庄严象征。史书多有记載,夏禹按照天下分为九州相对应地铸造了九鼎,将九州之事铭刻于鼎身,并把九鼎集中置于王城,象征王叔所归。所以,“九州调便喻指中华天下,“鼎”之一物就代表国家政权。因此,王孙满在看透了楚庄王的野心后,告诉他周天子之所以统治天下,“在德不在鼎”,“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建回香乱,虽大,轻也”,也就是说,如果天子有德,鼎虽小却重得难以转移;如果天子无德,昴虽大却可以被轻易撼动。最后,他告谶楚庄王,“晶之轻重,未可问也”,想夺鼎本身就是犯上作乱的行为,没有了德,即便取得鼎也不会得到上天福佑和民众支持。

由于鼎大而重,且地位重要,所以,有一系列的词语用“鼎”来修饰:帝王大业称鼎业,豪门贵族称鼎族,鼎鼎大名、鼎鼎有名是说一个人名声极大,一言九鼎是说一句话分量如九鼎般重,能起到重大作用。又由于鼎是烹煮所用的食器,可以将食物化生为熟,蕴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所以“鼎”又引申出鼎新之意。《周易》中有一卦正为鼎卦,就是表示改革求新之意。作为重宝大器的鼎,三足鼎力为稳定、煮食其内喻为富足,在此基融上的变革求新,是一种守正稳重而又创新图变的革故最新的过程。

鼎,曾是中华民族古代史里极为神圣的国之重器,在今天,它的身姿虽已淡出日常生活很久,然而它的意义始终不曾被历史淡忘。鼎上,铭记的是历史,同时也铭刻着我们力能扛鼎的时代责任:奋斗不息、鼎力同心,继往开来、鼎新革故,和平发展、一言九鼎。

来源:微信公众号“zyjwjcbwz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