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生活·感悟 > 正文

【每日一字】平:平则稳 平则安 平则正

2018-04-02 14:21 生活·感悟 ⁄ 共 1697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公平、和平、平等、平安……一个“平”字,意味深远,很多字与它相联组成的词语,都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目标,代表着事物存在和发展的理想状态。

在甲骨文中,平和乎字形相近。乎表示号角吹得紧、响亮,危机即将到来,而平在乎的三点之上,加一条水平直线的指事符号,表示号音悠长、稳定,没有大的起伏变化,表示警情安定。

先人造“平”字,最早反映的是日常生产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例如,把非山非丘非沟壑之地叫平地,把水流注入湖泊后的平面叫水平,而后逐渐有了平坦、平川、平台、平原、风平浪静等词语。后来人们把“平”的概念引申运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称日来月往为平日平时,称无大灾大难、衣食无忧的日子为平安平顺,处事宁静、不急不躁叫平心静气,为人不摆架子,态度和蔼,叫平易近人。中医里大夫“望闻问切”之后,若身体健康则脉象属平,若病后痊愈则叫平复,等等。“平”常被用来描绘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良好状态,平则稳,平则公,平则正,平则安,平则顺,平则和,平则明——平的力量,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于个人而言,平和心态方有平稳人生。平和心态源于对生活意义的彻悟,对生命价值的领会,是让自己能在穿越不同境遇——爱恨悲欢、坦途、跌宕、漂流——之后,依然以平常之心面对无常岁月。这种平和,充满了力量,这份力量来自于对苦难、无聊和平庸的忍耐,对责任的承担,对信仰和爱的坚守,对未来的坚定——一个人的心态越平和,越能展示自信,赢得尊重。

于社会而言,公平正直方有清明太平。中国人对一个清明太平社会的追求,从两千多年前就开始了:儒家目睹了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提出“天下大同”的愿景,期望人们能生活在一个大道为公的大同社会;道家感受着永无止息的邦国纷争,于是提出“小国寡民”的设想,盼望人们能生活在一个朴素安宁的清静社会;法家忧虑着权贵横行的法外特权,于是提出“刑无等级”的制度,呼吁人们能生活在一个法度严明的秩序社会;墨家不满于弱肉强食的争霸交战,于是提出“兼爱非攻”的主张,渴望人们能生活在一个爱无等差的和平社会——诸子百家以不同的表达,传达着对于实现社会平等、社会和平、社会美好的同样期待。

如何实现社会的清明太平?孔子曾说:“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孔子的主张,用今天的话来说,是能让每个人获得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的机会,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这种平等和谐的环境让人们得以生活平静、心态平和,促使着人们各安其分、各行其道,保证着社会的稳定泰平、四海升平。所以唐代史学家吴兢在穿越过茫茫历史烟云迷障、分析总结了大量朝政兴亡之道之后,留给中国文化一句最为平淡朴素直白的道理,他说:“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而宋代史学家司马光也以淡然口吻隐喻着人间至理,他说:“平而后清,清而后明”。一个“平”字,代表了对社会的美好理想,同样也是对至治之世的概括。

于国家而言,和平发展道路必将始终不渝。儒家经典《大学》里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人理想的社会生活,最后要达成的目标是“平天下”。平定天下的目的不是为了称霸天下,而是为了“天下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几千年来,和平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刻进了中国人民的基因里。”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爱好和平,经历了近代百年苦难岁月的中国人民,更是深知和平的可贵。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来苦难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结论,中国的发展永远不会改变中国人民爱好和平的初心。当然,热爱和平不意味着退让——和平的背后有合作,有团结,也有斗争。团结一切爱好和平的力量,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恐怖主义,从历史向未来,我们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坚决维护世界和平,是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坚如磐石的意志与决心,和从未懈怠的追求与行动。

“平”字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它渗透在历代中国人的心中,是人们在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所向往的目标。这个目标,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情况下的表现并不相同,但它总是鼓舞着我们,为追求平等、公平、和平而努力奋斗。

来源:微信公众号“zyjwjcbwz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