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每日一字】富:富润屋,德润身

2017-11-09 17:58 生活·感悟  ⁄ 共 1497字 暂无评论
《列女传》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周朝时有个叫陶答子的人,在陶地做官三年,名声不好却家富三倍。他的妻子从其所作所为中,看出了祸患的征兆,劝他为政应当“家贫国富,君敬民戴”。这触怒了婆婆,将她赶走。她便带着孩子,毅然离开了家。后人对此评价,陶妻能有如此高洁品性和远见卓识,见富而不失义,实在难得。 “富”的小篆字形中,宝盖头寓意家庭,中间的一横寓意稳定,口是指人口,田为田地。田地是农业社会最好的资源,让人丰...
阅读全文

【每日一字】民:得民心者得天下

2017-11-08 17:57 生活·感悟  ⁄ 共 1350字 暂无评论
建安十三年,曹操南下征讨荆州,刘备被迫逃走,因舍弃不下百姓,就带上百姓转移逃亡。扶老携幼必然影响行军速度,《三国志》对此记载:比到当阳,众十馀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馀里……或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中华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由此可见一斑。 在中国古代,“民”字主要指代没有官职的庶民百姓,《说文解字》中说:“...
阅读全文

【每日一字】强:胜人者力,自胜者强

2017-11-07 17:52 生活·感悟  ⁄ 共 1595字 暂无评论
《中庸》中曾记载过一个“子路问强”的故事。子路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强”,孔子说:“你问的是南方之强,北方之强,还是你应当做到的强?”所谓南方之强,就是“宽柔以教,不报无道”,以宽容柔和的心态教化他人,不去报复横行无道的人;所谓北方之强,就是“衽金革,死而不厌”,以兵器甲戈为卧席,即便战死也不遗憾。而孔子期许子路做到的强,则是“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国有道,不变塞焉”,“国无道,至死不变”。 “强”字往往让人...
阅读全文

glibc malloc源码分析

2017-11-06 22:46 工业·编程  ⁄ 共 27601字 暂无评论
malloc()函数在源代码中使用宏定义为public_mALLOc()。public_mALLOc()函数只是简单的封装_int_malloc()函数,_int_malloc()函数才是内存分配的核心实现。 public_mALLOc() Void_t* public_mALLOc(size_t bytes) {       mstate ar_ptr;       Void_t *victim;     __malloc_ptr_t (*hook) (size_t, __const __malloc_ptr_t)     &...
阅读全文

【每日一字】国:国强家兴,国泰民安

2017-11-06 16:57 生活·感悟  ⁄ 共 1528字 暂无评论
歌曲《国家》中唱道:“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平实的歌词唱出了人民对国家的热爱与眷恋。 国,甲骨文字形左边是一个方框,表示一片土地,右边是戈,表示以兵戈来保卫这片土地。金文的国字类似“或”字,右边基本没变,左边在表示“国土”的“口”外边加了“国界”,仍表达以“戈”卫“国”的意思。到了小篆时期,在“或”之外又加了一个方框,仍表示国界、疆域...
阅读全文

工业革命:世界工业化三百周年回眸(九十八)

2017-11-03 19:11 历史·地理  ⁄ 共 25144字 评论 1 条
1961年1月1日,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将两架U-2高空侦察机,运至台湾省桃园空军基地,2月1日正式组建第35中队(黑猫中队)。由美国提供飞机及训练,台湾国民党派出飞行员,至中国大陆执行空中侦察照相任务。所有侦察计划均由美国中央情报局制定,主要侦察目标有:福州、南昌、武汉、成都、包头、兰州、酒泉等地的军事设施,及各地的导弹核武器研制基地。所获情报经美国人处理后,再由35中队长衣复恩报告蒋经国。照片为蒋经国、...
阅读全文

【每日一字】康:勠力同心 决胜全面小康

2017-11-03 16:56 生活·感悟  ⁄ 共 1724字 暂无评论
“康”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喜欢的一个字:身体好叫健康,时世太平叫康年,生活殷实叫小康,前景光明叫走上康庄大道……人们为什么将种种美好的期盼寄托于“康”字中呢? 金文中的康,从上往下看像是收获的稻穗,被打谷所用的农具脱去了稻壳。这个脱下的稻壳,就被称为“康”。到了小篆时期,“康”被写成这样: 下面已经出现了“米”的字形,整个字像是双手捧着米谷。可以看出,“康”字的本义为谷皮、米糠,是今天“糠”字的本字。 “康”是...
阅读全文

【每日一字】小:小事小节,不容小视

2017-11-02 16:55 生活·感悟  ⁄ 共 1427字 暂无评论
清代文学家刘蓉在《习惯说》里曾记述了这样一件小事:刘蓉年少学习思考时,常喜欢在屋内踱步。屋里有处洼坑,直径一尺,每次经过,刘蓉都要被绊一下。起初,刘蓉感到很别扭,时间一长也就习惯了。直到有一日父亲看到,笑问他道:“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随后叫仆童把洼坑填平。后来,刘蓉把这件小事记录在书里,因为他真正领悟到了“小中藏大”的道理。 小字甲骨文字形为 是个会意字。有人将其看作小雨点,有人将其看作...
阅读全文

【每日一字】私:心底无私天地宽

2017-11-01 16:54 生活·感悟  ⁄ 共 1230字 暂无评论
人民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有一件特殊的“工作服”:上衣缝了两个口袋,一个放公款,一个放私款。有一次他外出遇到小偷,私款被偷,公款还在。返回时,他本可以先用公款垫买车票,回去后再补上,但他没有这么做,而是收好公款,徒步走了回去。可见,在他心里,公与私是泾渭分明的。 私字古同厶,字形来源于古代的绳套文化。古人狩猎时,常常会安置绳套来捕获猎物,谁安置的绳套,捕获的猎物就属于谁,甲骨文的“私”就是画了个...
阅读全文

【每日一字】公:公权为民 公私分明

2017-10-31 16:52 生活·感悟  ⁄ 共 1326字 暂无评论
南宋文学家周紫芝在《竹坡诗话》中记载了一个“公烛之下不展家书”的故事:李氏家族有一人为官廉洁,一天,他正在烛光下办理公务,有人送来一封家书。他当即灭掉公家的蜡烛,点燃自家的蜡烛,这才开始阅读家书。“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莹莹烛火之光,照见的是公私分明的境界。 甲骨文的公是“瓮”字的雏形,小口大腹尖底,像一个土陶烧制的巨型酒坛子。古时人们常围在瓮旁取酒共饮,瓮中之酒为大家所共享,因此“公”便有了...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