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生活·感悟 > 正文

【每日一字】鲜:治大国若烹小鲜

2018-08-23 14:11 生活·感悟 ⁄ 共 1635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美食中有一道很著名的菜叫作“鱼羊鲜”,所谓鱼羊鲜,其实就是将鱼和羊肉一起烹饪,很多人认为这两种食材到了一起会有鲜味,甚至说这就是古人造“鲜”这个汉字的原因,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古人在造鲜字时,可没有这样的想法。

黄帝时期的仓颉,在造“鲜”这个字时,认为活鱼的味道就是鲜的味道。为了能够形象的表达鲜味的具体口感,他对鲜味进行了数字化的描述:在造这个鲜的文字时,他一口气连写了三个鱼字,强调了鲜味和鱼味之间,在数量上的换算关系。只是为了符合汉字是方块字的书写规范,这才恋恋不舍的把本是左中右结构的字形,写成了上下结构的“鱻”字。因此在汉代以前,表新鲜义项时,人们使用的是“鱻”这个字。汉代以后,繁体的“鲜”字取代了繁琐的“鱻”字,“鱻”自此废弃不用。

现在我们所使用的鲜字,也是一个会意字,上面是一只羊,下面是一条鱼。不过,这并非是说羊和鱼烩成一锅即为“鲜”,而是用羊表示味美,下面的鱼则表示类属,意思是“鲜”属于鱼类。《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解释的:“鲜,鱼名,出貉国。”鲜本来是一种产于貉(mó)国的鱼的名字。由此,鲜又引申出新鲜的含义,如枚乘《七发》:“鲜鲤之。”意即新鲜的鲤鱼片。而当鲜读三声的时候,字义为“少”,这也是从“新鲜”的义项引申出来的——正所谓屡见不鲜,东西多了就不新鲜了。《诗经·扬之水》中说:“终鲜兄弟,维予二人”,意思就是缺少兄弟,只有你我夫妻二人。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漫长的时间流逝常常帮助我们将生活的经验上升为人生的智慧。有句话“治大国如烹小鲜”,我们都很熟悉,意思是治理大国就像烹调美味的小菜一样。这句话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原文是这样说的:“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中华文化对人的启迪,总是以最为形象的比喻,引申出最为经典的理论。比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是用松柏的耐寒来歌颂人性品格的韧性;“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用江河滔滔奔流不息来形容时间如流水的白驹过隙。这里,老子怎么会把“治大国”与“烹小鲜”联系起来呢?有烹调经验的人都知道,煎煮小鱼最是要耐心细致,不能随意翻动,作料要恰到好处,火候要掌握得当,要尊重烹饪的规律,否则就会或烂或焦,或咸或淡——“烹”这个字正体现出切勿轻举妄动的审慎态度。治理大国同样如此,有些人认为治国理政应该气势磅礴、大刀阔斧、铁马金戈,然而老子深明大国之乱会带来的民生疾苦,因此提出治理大国更要谨慎小心,既不能操之过急求政绩、朝令夕改乱折腾,也不能懈怠马虎不负责任,而应了解国情,体察民意,尊重规律,科学施政。所以他以“烹小鲜”的动作来比拟治理国家之兢兢业业,这正是一种举重若轻、化大为小的智慧。

2013年3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在回答巴西《经济价值报》记者“领导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感受是什么”的提问时,这样回答道:“这样一个大国,这样多的人民,这么复杂的国情,领导者要深入了解国情,了解人民所思所盼,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丝毫不敢懈怠,丝毫不敢马虎,必须夙夜在公、勤勉工作。”的确,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遇到的问题与挑战也不少。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习近平总书记以“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妙喻,叮嘱所有党员领导干部:“烹小鲜”是日常生活小事,尚需要用心、尽心方能做好,“治大国”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更需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自觉加满油、把稳舵、鼓足劲,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那么,怎样才能掌握“烹小鲜”的本领?总书记讲得很明白——深入了解国情,了解人民所思所盼。只要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

来源:微信公众号“zyjwjcbwz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